English

展示一代风貌的《后汉书今注今译》

1999-03-05 来源:光明日报 阮忠 我有话说

古代典籍的译注在这几年弄得很有一点热闹,人们纷纷站在现代的土壤上,以白话架一座通往文言的桥梁,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座桥梁进入古代的文化殿堂,取其瑰宝装点我们现实的世界。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。

在这一群人中间,湖南有一位章惠康先生,先是组织了一些学者从事《三国志》的注译,书出版以后,有很好的反响;随之,又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组织《后汉书》的注译,结果是《后汉书今注今译》最近由岳麓书社出版。

《后汉书》先是与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为人称为“三史”,后有《三国志》的加入,为后人推重为“前四史”,是后人研究东汉史乃至中国社会发展形态的必读之作。从文学史的角度看,《后汉书》也不乏精彩的人物纪传,读之令人玩味再三。因此,要做好《后汉书》的“今注今译”既有难度,又很有意义。

章惠康把这件事情作为学问来做。在这部书原文后,除常规的分段设注、再以译文相贯穿之外,又费时费力地编纂了《后汉书》“地名录”、“职官录”,既便于检索、查阅,又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全书的学术性。自然,作为一部古典的今注今译,关键是注与译上的功夫。这部书的注译工作始于1994年,大体上可以说是少有依傍,工作的难点度较大,尤其是“天文志”、“五行志”这些专门之学,所幸有专门家的参与,使其难点得以迎刃而解。而在具体的注译上,注释的落实,翻译的信达得到体现,也较好地传达了范晔对东汉史的记述。《后汉书今注今译》的注释采用了繁简适当的方式,只要解释得清楚,能简则不趋繁,当繁则不就简。于是在注释中既可以看到扼要明快的注释,又可以看到对史料的征引,以免读者难以明白,如堕云雾之中。而且注释涉及的面相当的宽,除了一般应该注的字音、词义、人名、书名、史实之外,还对典章制度、风俗习惯作了注释,揭示出范晔隐含在《后汉书》里或他在当时可以不说明而在现在不能不说明的历史内容,这就使这部书的注释有了更大的意义。相应地,这部书是把翻译建立在注释的基础之上,注释的准确程度无疑会使译文的“信”得到保证。正是从这一点出发,译文多采用直译的方法,以求达意的准确、快捷。同时,今译既然是为普通的读者建筑一座便行的桥梁,语言的通俗平易也是基本的原则,所以,《后汉书今注今译》奉行“信、达、雅”的翻译原则却没有刻意在“雅”上下功夫,使译文的语言有平实畅达的特点。

因为是注译,《后汉书今注今译》的作者在注译的过程中会渗入自我对历史事件、历史人物以及社会风俗诸多方面的看法,但作者力图避免自己的主观意见,保持《后汉书》的客观面貌,其实也是保持历史的客观面貌。不过,为了帮助读者顺利地走近这部书,在书前有《〈后汉书〉述略》和《〈后汉书〉的“正一代得失”》两篇带有“导读”性质的文章,介绍《后汉书》的基本特点、范晔及其他所处的时代,文简而意明,对读者的阅读有所裨益是不言而喻的。

作者当然希望毕其功于一役,耗尽心力所致,最好能够尽善尽美。但这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。这样一部成于众人之手的巨著,难免注译、行文的风格不能绝对统一,好在彼此的风格还相近,但注译还有的地方值得推敲,有些译文也还可以在“雅”上再下点功夫。尽管如此,这部书仍然可以说是一部好书,它通过注译来展示本为范晔所展示的东汉一代的风貌,愿读到它的人能喜欢它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